比思論壇
標題:
爱喝“酒”的神秘嗜热古
[打印本頁]
作者:
p30900
時間:
前天 16:24
標題:
爱喝“酒”的神秘嗜热古
传统观点认为,细菌与古菌合作产甲烷只能利用简单的一碳或者二碳化合物,并且主要依赖3种模式:种间氢转移、种间甲酸转移和种间直接电子传递。这里所说的种间,一般是指细菌和古菌之间。
广泛分布于地球多种生态环境中的甲基营养型产甲烷古菌,能将甲醇以及其他含甲基化学基团的化合物转化为甲烷,其背后机制和上述3种都不一样。“它们到底如何产生甲烷,是否也通过类似种间电子传递的方式参与地下碳循环,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。”承磊说。
承磊所在的沼气所厌氧微生物实验室已有40余年历史,拥有专业的厌氧微生物研究平台和技术,保藏了1400多种厌氧微生物模式物种。其中,一株2007年分离自我国胜利油田深层油藏的产甲烷古菌,让承磊看到了揭秘甲基营养型产甲烷古菌的希望。
这株产甲烷古菌是一个新物种,由于分离自胜利油田且能在65℃高温下存活而得名胜利甲烷嗜热球菌。它对工作人员“投喂”的甲醇表现出强烈依赖,并能产生甲烷。“这是生长温度最高的甲基营养型产甲烷古菌。”承磊说。
研究人员当时提出一个假设——地下细菌在分解有机物时,可能也会产生电子,并传递给甲基营养型产甲烷古菌。
2016年,承磊团队启动了这项研究,但是能用于产电的细菌主要是中温菌。所以,第一步需要寻找新的高温产电细菌。
“幸运的是,我们那时已经开发了新型的厌氧、无菌、可控温的手套箱,以及半自动化的挑菌仪和快速鉴定系统,突破了厌氧微生物高通量分离筛选的技术瓶颈。”承磊说,他们做了大量的共培养实验,在不断的失败中坚持下来。
论文第一作者、沼气所副研究员黄艳在那时加入了团队,并接手了这个课题。经过两年努力,他们终于建立了细菌和古菌共培养产甲烷体系。
其中的细菌来自承磊团队前期从地下油藏中分离的新物种,它能在高温下生存,而且爱“吃”甲酸,是胜利甲烷嗜热球菌的“好邻居”。为了纪念中国厌氧微生物学奠基人、沼气所研究员赵一章,他们将这一细菌命名为嗜甲酸赵氏杆菌。
2018年,承磊和时任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(AIST)研究员Masaru K. Nobu交流了研究进展和想法,并达成合作共识——通过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,让黄艳带着这个课题读博,进一步开展细菌和古菌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。
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(http://108.170.5.76/)
Powered by Discuz! X2.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