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簡體中文

比思論壇

 找回密碼
 按這成為會員
搜索



查看: 119|回復: 0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西大寺记

[複製鏈接]

2583

主題

0

好友

1萬

積分

教授

Rank: 8Rank: 8
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開心
    2024-11-1 14:52
  • 簽到天數: 2176 天

    [LV.Master]伴壇終老

    推廣值
    0
    貢獻值
    689
    金錢
    39654
    威望
    13234
    主題
    2583

    回文勇士 文明人 中學生 高中生 大學生 文章勇士 文章達人 附件高人 附件達人 教授 簽到勳章 簽到達人

    樓主
    發表於 2018-3-19 10:00:40

    时候听村里人讲古,说很早很早以前,村里有寺有观有庙有塔,现在只有泰山庙还在。东观西寺早已成为传说,但是老人们聊天时还是百谈不厌。

    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,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寺观不在有无,也不在于有没有文字,而在于人们是否口口相传。

    上世纪六、七十年代,人们是把寺观庙等当作“四旧”去破。村里的寺观和黑塔,不知何年倒塌湮灭,以至于具体位置已没有几个人能说出,也就没法去破。泰山庙(村里俗称三奶奶庙)作了队里的仓库,幸运地得到了保护,八十年代后恢复原状。

    当时老人们是云山雾罩的谈,自己的耳朵也不太好,所以大多只能听出片段,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补足。

    在老人们口中,村里的寺观是大寺大观,里面石塔林立,大寺大观还上过古书。虽说村是明朝以后才发展起来的,但老人们肯定地说,大寺、大观和塔至少在唐代就有了,邻村还有三国时的曹操墓和唐朝时的石刻呢。大寺、大观和塔因为战乱才湮灭不存了。

    西大寺没出过什么有名的和尚,也没什么逸事,但不妨老辈人说寺里的和尚追随名和尚做了大事。如有的和尚保护了皇帝,有的做了皇帝,有的做了军师,还让天子守国门,也有的罚恶除霸。保皇帝的是说十三棍僧救唐王,当年风靡一时的《少林寺》说的就是这事。做了皇帝的当然是指朱元璋,朱元璋做了皇帝后,从山西迁移了不少人到各地生活,我们那一带不少村里的先祖就是那时从山西洪洞迁过来的,对这个洪武爷感情比较复杂。做了军师的是指姚广,姚为永乐爷夺侄儿的天下出了不少计谋,但主张天子守国门是对的。罚恶除霸说是济公的事:鞋儿破,帽儿破,身上架裟破,那有不平那有我……

    老辈人还谈到菩提、明镜、灰尘拂不拂的事以及武则天传衣钵的事。

    拂不拂灰尘,这就说到了一桩有名有公案。禅宗五世祖弘忍召集门人,宣布各位门人可以作一个偈子,如能表现佛法大意,就把达摩法传法的架裟送给他,作为六世祖。

    大弟子神秀作了一首偈子: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。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灰埃。弘忍认为,这个偈子只到门而未入门,未见其性。

    当时惠能在碓房碓米,听到小和尚们诵神秀的偈子,不识字的惠能,央人写了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!”的偈子,弘忍口头上说也没见其性,但到晚上,在自己房里接见了惠能,遮住灯光,讲了《金刚经》,传了架裟,让惠能赶紧走人。

    惠能于是远赴江南,经历了种种危险,不敢公开身份,十五年后,到了广州一家寺院,遇两僧人在争论,是风动还是幡动?一个说风动,一个说幡动。惠能说:不是风动,不是幡动,仁者心动。众僧谔然,于是引起主持注意,经过深谈,惠能才公开宣教,并广收门徒,名声日盛。

    其实弘忍在听说惠能入寺后之“人虽有南北,佛性本无南北”言,就有意把位置传给惠能,只是考虑到惠能的安全,才把惠能安排在碓房里碓米多年。

    武则天传衣钵说的是,当时神秀在武则天身边作国师,见惠能传法坐大,于是有意向武则天推荐惠能。武则天派人接惠能并索要衣法,惠能称病没去,但献上衣法。可是衣法并没有传到神秀手里,而是到了智诜手中。因为武则天问众僧:你们有欲么?神秀等说无欲,智诜说是人就有欲。武则天认为智诜说真话,就把衣法传给他,另作一套衣法给惠能。惠能不再传衣法,于是传衣法规矩就断了,但形成了不立文字的做法,后继者又形成了答非所问式的顿悟式开悟法。

    这个故事,有很多信息,一是说明佛的最初教义,佛家认为一切都虚幻的,但这有违常识,一般人不容易理解,用镜是干净的,镜中的一切都是虚幻的来比喻是恰当的。二是对人悟佛的能力和方式的理解是不一样,有渐悟,也有顿悟。三是佛门也不是净地,神秀与惠能一时瑜亮,惠能只得隐名埋姓十几年。四是在中国,教派是世俗的。

    神秀讲渐悟,为何要时时拂尘埃?就是人心中有欲,要时时清除心中的欲,才能修到佛性,而且心中的摩障是很难清除的,武则天不满意神秀的说法不是没有原因的。

    惠能讲顿悟,更符合大众的平时不烧香、急时抱佛脚的想法,持戒、坐禅、念佛是艰苦的。所谓“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”,容易为人们接受,为佛教的中国化打下了基础。

    窃以为,顿悟以渐悟为前提的。渐悟多年,一朝冲破层纸,便可得飞跃式顿悟。禅宗公案上的许多喝语,让人捅破一层纸,忽然觉悟。

    佛教东汉末传到中国,至魏晋南北朝时传至大江南北。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大动乱的年代,人的生命可以用“朝不顾夕”来形容,传统的思想不能适应这个情况,佛教因为能弥补这个空白,加上统治者及文人的大力提倡,得以流行。

    唐朝很多高僧为了得到真经,先后到佛教的发生地天竺去寻求经,《西游记》讲的就是玄奘去天竺取经在故事。这些高僧回来后翻译带回来的佛经,经过历代高僧的诠释,形成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的佛经概念,如空、色及空色之辩,戒、定、慧,大乘、小乘,三界,本、唯、识,格义,因缘,真如、名相……,但毕竟是形而上的东西,极为抽象,一般人不容易了解也不想了解,人们对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世俗东西才肯认识了解,如三报和轮回,三报指现报、生报、后报。轮回是三报的表现,今生受苦,是前生作了恶,今生做好事,来生才能有好报。今生多做善事,才能赎前生,善今生,庇后生。

    人人心中有佛,佛即平常心,对于一般人来说,没有兴趣去探索佛的深奥大义,只知道不杀生、轮回、行善、不妄语、不偷窃、不奸淫等,即平常人过的日子。其实佛教争取大众的过程,也是许多宗教及至政党争取人心的过程。

    经过中国僧人的努力,佛教中国化了,形成自己的体系,也深入了民间。人性即佛性,人人皆可成佛。人们心中的世俗世界,就是佛法世界。人们须应自然的举动,如“饥来即食,困来即眠”就是佛性,求神祈福是人的自然行为,也是体现了佛性。极端的走向非心非佛、呵祖骂佛。

    并且在文学上形成了一个禅诗的文体,进一步禅发了佛性。

    如:手把青秧插野田,低头便见水中天,六根清静方为稻,退步原来是向前。

    如:逢人不说人间世,便是人间无事人。

    但毕竟其中诗还有我。

    唐代大诗人王维当时就被人们称作诗僧,是说他的诗中禅理味儿很浓厚,并自然浑成,达到无我之境。

    如:《辛夷坞》:木未芙蓉花,山中发红萼;润户寂无人,纷纷开且落。

    如:《山中》:荆溪白石出,天寒红叶稀。山路元无,空翠湿人衣。

    宋朝的诗,后人也多以有禅味评价,也确实如此。如苏轼与僧人善,诗中就有不少禅味儿。举一则: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因缘在此山中。

    往后,寺院一般在深山老林里,为的是脱离俗世,也就形成了天下名山僧占多的现象。老辈人说,咱们这里浅山浅水,人又渐多,佛祖自然移步他去求清静。

    有老者曾对我讲,你耳朵不好,应该信佛,这对你有好处,只要心诚,就会得到好处。还讲谁谁家结婚后多年无子,信了佛后就有了孩子。谁谁偏瘫后多年诵经,忽然就能走路如飞。

    卧在墙根晒太阳的老人们聊天,什么都说,什么都看的开,也为人的佛性之一。

    我生性赖惰,不肯下功夫,对佛法的了解限于一二,认为如一个偈子所说的:开悟之前,砍柴挑水;开悟之后,砍柴挑水。于是随遇而安,潦倒一生。我相信,大多数人也就这个想法。只要好好活者,佛性就在人的心性中。

    汤阴地方史上说汤阴西有惠果寺,具体位置语焉不详。石林黑塔村在汤阴西,石林为释林之音,黑塔的邻村是寺望台,村南不远处有东、西酒寺,村北不远处的五六个以某白塔为村名的村,不排除西大寺是惠果寺的可能。

    重要聲明: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,比思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、完整性及立場等,不負任何法律責任。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,並非本網站之立場,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,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。於有關情形下,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(如涉及醫療、法律或投資等問題)。 由於本論壇受到「即時上載留言」運作方式所規限,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,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,請聯絡我們比思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(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),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,如有任何爭議,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。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、誹謗、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,敬請自律。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。

    手機版| 廣告聯繫

    GMT+8, 2024-11-11 06:16 , Processed in 0.049013 second(s), 20 queries , Gzip On, Memcache On.

    Powered by Discuz! X2.5

    © 2001-2012 Comsenz Inc.

    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