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簡體中文

比思論壇

 找回密碼
 按這成為會員
搜索



查看: 169|回復: 0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仰望星辰,是他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

[複製鏈接]

5229

主題

1

好友

1萬

積分

教授

Rank: 8Rank: 8
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
    2024-4-17 22:16
  • 簽到天數: 247 天

    [LV.8]以壇為家I

    推廣值
    0
    貢獻值
    1
    金錢
    7461
    威望
    15989
    主題
    5229
    跳轉到指定樓層
    樓主
    發表於 2022-7-24 20:13:49 |只看該作者 |倒序瀏覽

    日前,郭守敬望远镜(LAMOST)又出新成果——我国天文学家发现了3133颗光谱双星以及132颗光谱三星,其中95%为最新发现的多星系统。这是迄今最大的具有时域光谱信息的多星星表。

    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上,中国力量愈发强劲。

    仰望星空之时,人们不禁想起了一位科学老人——全国道德模范、我国射电天文学的开创者、LAMOST的发起人之一、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绶琯。

    从造船到观星,上下求索科学路

    如果不是天文学,王绶琯或许会成为一位最优秀的造船工程师。

    1923年1月,王绶琯出生在福建福州。他13岁考入马尾海军学校,本想当海员的他由于眼睛近视,只能改学造船。1945年,他考取了公费留学资格,到英国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进修。

    其间,他却被一墙之隔的格林尼治天文台深深吸引。1949年,王绶琯给时任伦敦大学天文台台长的格里高利先生寄了一封求职信。他得到了进入天文台工作的机会——1950年,王绶琯正式受聘为伦敦大学天文台助理,开始了他的天文学生涯。

    如此大跨度的转行,无疑有些冒险。但这样的“冒险”始终伴随着王绶琯的科学生涯。

    1952年,王绶琯受时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钰哲的邀请,回国投入到建设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事业中。彼时,“大地测量与绘图”是国家急需的任务,王绶琯这个观星的人,承担了测量任务——他接受了提高授时信号精确度的任务。从未接触过授时的他带领团队,克服仪器有限、技术陈旧等困难,边学边干,在不到两年时间,将授时精度提高到百分之一秒,让“北京时间”更准确地响彻华夏大地。

    改革开放后,王绶琯又变成了制造观星设备的人——研制射电天文设备。

    其实,早在20世纪50年代射电天文兴起之时,王绶琯就在关注这个学科。1958年,中国科学院决定建立起自己的射电天文研究队伍,王绶琯就是主要筹集人。改革开放后,科研条件有了极大改善。1984年,王绶琯带领团队在北京密云建成射电望远镜,让中国在国际射电天文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。

    20世纪80年代后期,王绶琯和苏定强等人又共同提出“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(LAMOST)”项目。2012年9月被命名为“郭守敬望远镜”的LAMOST启动正式巡天。这是我国自主创新的、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兼大口径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,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原创科研成果。

    从科技到教育,老骥伏枥桃李情

    在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举办的活动上,人们总能见到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。这就是俱乐部的发起人之一王绶琯。他衣着朴素,夏天总是一件普通的衬衫,冬天是一件不起眼的黑色棉服。王绶琯很少发言,但当他说话时,所有人都会凝神细听——他总是会指出问题所在,并提出解决之道。

    在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,王绶琯桃李天下,我国首批天文学博士就出自他门下。但古稀之年,他更关注青少年的培养。

    20世纪90年代,这样一句话流行起来——“造原子弹的,不如卖茶叶蛋的”。经历过中国积贫积弱的王绶琯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倾向的危险性:“中国还有多少青少年愿意在科海遨游?”

    这不能怪孩子。1997年,他在给北京市科协青少年部部长周琳的信中写道,“作为前辈的我们这一代人,反躬自问,是否也有失职之处?”“应该有一个组织,给他们领路”。

    1999年,在王绶琯的倡议下,钱学森、王大珩、周光召等61位著名科学家联合发起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,组织学有余力、有志于科学的优秀高中学生,利用课余时间走进科学殿堂。王绶琯坚决反对把俱乐部活动与升学挂钩,他定下了这样的基调:“不能把俱乐部的活动当成考试竞赛的‘敲门砖’。”

    俱乐部成立之初,年近80岁的王绶琯走遍国家重点实验室,寻找合适的科研导师;他亲自邀请著名科学家,为学生开设通俗易懂的科学前沿讲座;他还捐出全部稿费,以解决俱乐部的经费问题。

    王绶琯对此乐此不疲。他曾说:“科学普及了,更多孩子才能受益。只有植根于一片深厚的土壤之中,科学之树才能枝繁叶茂。”他还说:“如果每年平均有100名可能的科学苗子参加科研实践,其中有2%到3%日后成为顶尖人才,那么坚持十几年可望积累到30~50人。为保住这些可能的科学苗子,我们没有理由不尽力。”

    从舞勺到耄耋,鞠躬尽瘁赤子心

    从造船到观星,从国内到国外,从科研到教育,王绶琯的每一次选择有偶然,也蕴藏着必然——这是一位科学家对祖国最深情的表白。

    舞勺之年考马尾海军学校,王绶琯的初衷是要做名海军,驰骋海疆、保家卫国。

    毅然选择回国效力,王绶琯是为了建设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世界。他曾回忆:“我1953年初从海外回到祖国,新社会的廉洁、勤奋、万众一心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气氛使我置身于一个新的世界。我怀着对党、对毛主席无限敬仰和感激的心情投入了新的工作。”

    或许,正是这样的激情和责任感,才让王绶琯在提高授时信号精确度的工作中“其中之苦,甘之如饴”。

    1979年2月,王绶琯递交了入党申请书:“在党的十一大,把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写进党章……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,我感到极大的鼓舞和鞭策,我决心要尽自己的一切力量,来报答党对我们的期望。”

    或许,正是为了践行誓言,王绶琯才能不断创新,开创我国射电天文学事业,才能在本该含饴弄孙之年,选择“多发现‘科学苗子’,能够‘跟踪扶植’”,依然鞠躬尽瘁。

    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:“人重才品节,学贵安钻迷。”他的一生,注重修养“才品节”,也将“安钻迷”做到极致。

    2021年1月28日,98岁的王绶琯与世长辞。但他的精神不灭。抬头仰望,星空璀璨。王绶琯,这位观星的人,也永远留在我们心中。


   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按這成為會員

    重要聲明: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,比思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、完整性及立場等,不負任何法律責任。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,並非本網站之立場,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,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。於有關情形下,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(如涉及醫療、法律或投資等問題)。 由於本論壇受到「即時上載留言」運作方式所規限,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,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,請聯絡我們比思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(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),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,如有任何爭議,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。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、誹謗、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,敬請自律。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。

    手機版| 廣告聯繫

    GMT+8, 2024-12-5 08:21 , Processed in 0.043574 second(s), 16 queries , Gzip On, Memcache On.

    Powered by Discuz! X2.5

    © 2001-2012 Comsenz Inc.

    回頂部